2007年注评《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2011-10-22 共21页

7.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期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8.所得税

  (1)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廊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分析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2)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即当期应交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的基础上,应将两者之和确认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但不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即:

  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一递延所得税收益)

  9.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金额的计量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利润各项目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十、财务报告

  (一)考试目的

  通过对财务报告的考核,测试考生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核考生运用财务报告基本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掌握以下内容

  (1)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2)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3)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方法、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应披露的内容;

  (4)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5)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非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披露要求;

  (6)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及其会计处理;

  (7)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2.熟悉以下内容

  (1)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内容;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及涵盖的期间;

  (3)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前期差错的概念。

  3.了解以下内容

  (1)现金流量的分类;

  (2)关联方关系的表现形式。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